通知公告

2023年检验检测机构报告

附件1

2023年检验检测机构报告

检验检测机构名称:  国家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编制


一、持续符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的情况

国家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原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筹建于1985年,挂靠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南京路106号,非独立法人事业单位。检验机构资质证书编号:210004349353;实验室认可证书编号:CNAS L0806。中心是我国成立最早、行业唯一的国家级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1988年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的审查认可,于1989年4月正式对外开展工作,1995年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的复审,2001年和2006年分别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委(CNAL)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三合一”评审,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分别再次通过复评审,2020年通过资质认定告知承诺扩项评审,授权持续时间至2025年,2021年和2023年分别再次通过实验室认可复评审,2022年通过资质认定扩项复评审,其中2012年初次通过食品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符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各项条件,有能力在资质认定的检测范围内,完成实验室检测工作。

目前,中心挂靠有国家农业检测基准实验室(水产品药物残留)、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海洋食品技术合作中心、农业农村部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青岛)、山东省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和质量安全控制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评价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产品加工分技委和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产品加工分技委秘书处。

中心下设业务办公室、元素及营养检验室、药残及生物毒素检验室、微生物与分子生物学检验室、标准化室,实验室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中心现有人员30名,其中研究员7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1人、助理研究员(工程师)9人;有博士13名、硕士12名。院百名科技英才3名,院水科英才5名(领军1名,拔尖3名,青年1名),所优秀青年科学家1名。中心目前工作面积约2500平方米,检测用房面积约2000平米。拥有各种仪器设备400余台套,仪器设备原值约4380万元。

二、遵守检验检测机构从业规范的情况

在检验检测工作中,中心始终恪守客观、准确、公正、诚信的作风,认真对待每一项检测工作,并对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承担相应的法律责认。贯彻、遵守GB/T 31880-2015《检验检测机构诚信基本要求》的各项要求,努力完善自我,提升检测技术水平。中心遵守检验检测机构从业规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挂靠法人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严格按照资质证书规定的业务范围开展工作,对出具的报告负法律责任,严禁租借资质证书、非法挂靠、转包服务项目。

2、按照法律法规和执业准则公平竞争,不假借、冒用他人名义要求服务对象接受有偿服务。

3、客观公正、诚实守信,不出具虚假或漏项、缺项报告。

4、严格执行从业人员管理规定,不出租资格证书、在报告上冒用他人签名。

5、切实保障专业技术服务和报告质量。定期进行检测设备计量检定,检测设备、标准物质期间核查工作,每年度进行内部质量审核工作、管理评审工作,按照要求参加外部能力验证和组织内部质量控制。以上工作均制定详细计划,并按照计划实施。

三、开展检验检测活动的情况

(一)质检工作

中心质检工作以农业农村部下达的各项监控工作为主,同时兼顾为各级政府、农业与食品监管部门、社会企业、个人以及科研单位提供检测技术服务。

1、政府监控工作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工作,是中心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监控工作任务量大、要求严格、时效性强。为做好工作,中心多次组织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制定合理的项目实施方案,并在人力、物力等方面进行调配,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进行和及时完成。2023年中心共承担了6项部级监测任务,包括监督抽查、例行监测等,监测地区包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大连、青岛、江西、江苏、山东和甘肃等省市。全年完成检测样品1000余个,检测项次17000余项次,出具检测报告1800余份,无一差错,上报质量安全调查总结报告10余份,为主管部门监管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1)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检测评估:与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协作,完成了山西省、山东省、江苏省、甘肃省、青岛市、大连市等6省(市)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检测评估任务。共抽检各类样品375个,检测参数13项,出具检验报告1125份,检测结果准确率100%,所有工作均按照要求及时提交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工作总结报告、数据统计,按上半年、下半年分别上报工作总结和数据统计各一份,共计四份。掌握这6个省市水产品中氯霉素、孔雀石绿和硝基呋喃类代谢物3种禁用药物以及洛美沙星、培氟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4种停止使用药物、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等常规药物、地西泮、扑草净、甲氰菊酯的残留情况,为行业主管部门开展质量安全监督执法乃至移交公安机关立案查处提供了法律基础数据。

2)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样调研:与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协作,完成山西省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样调研样品数量40批次、山东省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样调研样品数量105批次、江苏省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样调研样品数量120批次、甘肃省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检测评估样品数量78批次、青岛市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样调研样品数量16批次、大连市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样调研样品数量16批次,6省(市)共计375批次。

3)海水贝类卫生监测:与农业农村部水产种质与渔业环境质量检验测试中心(青岛)协作,分别完成了山东省15批次、大连市10批次、辽宁省10批次、青岛市10批次海水养殖贝类产品中的中国金属风险监测评估工作。分别完成了完成山东省10批次、辽宁省4批次、青岛市4批次共计18批次甲壳类捕捞产品中重金属风险监测评估工作。及时将监测产品中发现的风险隐患反馈给各省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促进养殖贝类产品和甲壳类捕捞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

4水产养殖用投入品质量监测:开展水产养殖用投入品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完成了山西省、江苏省、山东省、甘肃省、青岛市、大连市等6省(市)的水产养殖用投入品质量安全监测任务12批次,检测参数25项,检测结果准确率100%,所有工作均按照要求及时提交监测工作总结报告1份。

提升了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了养殖者规范用药意识。

5)水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2023年度中心完成共两次天津、河北、浙江和江西流通环节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合计284批次样品。监测工作主要检测氯霉素、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代谢物等禁用药物、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等停止使用药物以及甲砜霉素、氟苯尼考、氟苯尼考胺、磺胺类和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等常规药物。检测结果准确率100%,按照要求及时提交监测工作总结报告2份。

6)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完成浙江省、江苏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的抽检共计80批次样品工作,掌握水产品中氯霉素、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代谢物3种禁用药物、洛美沙星、培氟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4种停止使用药物以及地西泮的残留情况。通过监督抽查,不但能及时掌握生产领域的产品质量动态,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有利依据,也能引起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

7)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中心通过竞争性磋商的招标方式,参与了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任务。全年共完成监督抽查样品检测176批次。

2、社会委托工作

中心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努力承担社会委托检验,为社会企业、个人委托者、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服务,做到不推脱、不敷衍,协助企业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为社会企业和个人完成委托检测104批次样品,检测项目包括蛋白质、脂肪、铅、镉、五氯酚钠、河豚毒素、虾青素等指标,出具检验报告208份。为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科研单位和企业公司完成检测样品238批次,出具科研等内部使用的检验报告单。同时多次为生产、销售及科研单位提供了标准、检验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咨询和服务,派出多名技术人员对行业检测人员进行培训。

(二)行业支撑工作

为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严肃性和有效性,推动水产品质检机构检测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中心受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等单位的委托,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技术性支撑工作。

1、协助组织水产品中药物残留能力验证

作为技术支撑单位,连续第18年协助水科院质量与标准研究中心完成2023年度全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能力验证工作。考核样品的取样方式继续采用快递邮寄。中心在在空白基质筛查、药物在基质中的稳定性验证等多个环节开展了研究工作,完成水产品中磺胺类残留(磺胺噻唑、磺胺异恶唑、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磺胺喹恶啉、磺胺间二甲氧嘧啶、磺胺甲基嘧啶)和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包括呋喃唑酮代谢物AOZ、呋喃它酮代谢物AMOZ、呋喃西林代谢物SEM、呋喃妥因代谢物AHD)项目的能力验证样品制备工作,共为110家单位提供了合格的样品(含补考单位),保证能力验证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加强农业质检机构的能力建设、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技术水平提供保障。

2、开展不合格样品复检、检测机构考核和复查工作,促进检测机构能力提升

2023年,中心作为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复检机构,共承担了5批次不合格样品的复检工作,复检参数包括重金属等指标,有效地维护了农业、市场监督抽查、抽检工作的严肃性和有效性。中心常务副主任翟毓秀研究员及质量负责人宁劲松高级工程师还作为农业行业评审员参与了4家部级质检机构的资质认定+机构考核复评审及扩项评审。同时,中心继续对承担水产品例行监测和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的农业农村部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等多家部级质检机构进行了现场检查,并抽取样品进行复检

(三)管理体系运行

中心一直将实验室管理体系运行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不断跟进国家最新要求持续完善质量体系,不断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能力提升,严把检测质量关。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保证中心的体系运行和技术能力处于行业内先进水平。

1顺利通过实验室认可扩项评审、中心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20231月,实验室及中心顺利完成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施的实验室认可复评审和变更评审,研究室运行管理继续有效、高效。评审组专家通过查看现场、查阅资料、现场试验、口头测试等方式对实验室管理体系运行情况、人员技术能力、仪器设备以及环境条件、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审查和确认。通过现场评审,专家充分认可中心技术能力水平和体系运行情况,也对中心的后续运行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同时中心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不断完善,保障质量体系的运行通畅,进一步加强技术能力的提升,确保中心在行业中的地位和支撑能力。

2、积极参加能力验证活动,持续不断提高检测技术水平

作为目前水产行业内唯一一家同时通过CMACNASCATL认证的国家级检测机构,实验室参加的能力验证工作需要同时满足认监委、认可委和农业农村部的要求。2023年中心共参加农业农村部、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以及CNAS认可的能力验证提供者实施的验证活动9次,其中农业农村部3次、山东省农业农村厅1次、实验室认可PT组织单位5次,共计20个样品、30个检测参数、10个检测方法标准、52次检测项次,所有参数均一次性通过考核,领域和频次均能覆盖已获认证、认可的食品中营养成分、重金属、添加剂、药物残留、微生物等子领域,满足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和农业农村部的要求。

3重视人员培训,提升质检人员技术能力

结合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及中心的工作任务,中心先后安排了28次培训,其中内部培训25次共计266人次,外部培训3次共计5人次。在参加的培训中,主要进行了实验室认可规则文件宣贯、各项检查不符合项整改宣贯、实验室安全防护、检测技术与仪器操作、人员上岗、抽样等方面内容的培训,使实验室的整体技术水平、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研究能力以及应对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能力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保证了实验室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标准化工作

1 制定2024~2025年水产品加工标准项目规划,完善水产品加工标准体系

在水产品加工分技术委员会2023年会上汇报水产加工品标准体系建设情况,提出2024年工作计划,审议了2024-2026年水产品加工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库,进一步完善了标准体系表,起草了《水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了下一步防疫标准制修订重点领域,构建了中国藻类产业标准体系框架、中国南极磷虾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框架、宁德市海参产业标准体系框架、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产品加工标准体系框架。遵循GB/T 13016-2018《标准体系构建原则和要求》对建立标准体系表的要求,基本结构从上到下共分为三层,在水产体系表中占第三层,基本结构从上到下共分为三、四、五共三层,由九大子体系构成,第三层为水产品及其加工品通用标准、方法标准,第四层为门类通用标准,包含技术规程、产品分类等,第五层为产品标准,包含鲜活冻水产品、冷冻预制水产品、干制水产品、腌制水产品、熟制水产品、鱼糜及其制品、藻类及其制品、水产调味品、其他制品。

2、夯实标准化管理工作,提高标准制修订水平

2023年加工分技委重点加强标准制修订管理,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和渔业渔政管理局委托,秘书处以线下、线上结合的形式组织召开了水产品加工标准预审会6次(预审标准32项,其中:国标23项、行标9项),标准审查会4次(审查标准24项,其中:国标20项、行标4项)。注重科研与标准结合,今年分技委承担的1项标准化研究课题共产出水产行业标准3项。认真开展标准宣贯和培训工作,今年分技委委员及秘书处累计参与培训13人次;组织标准宣贯或业务培训10多次,累计培训人数近1000多人次。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主导制定2ISO水产品国际标准,2项标准均成功推进至委员会草案(CD)阶段。

3、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主导制定2ISO水产品国际标准

由秘书处牵头制定的《双壳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STs)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ISO/AWI 17644)和《速冻裹衣水产制品》(ISO/AWI 17648)于20228月正式获批立项,这2ISO国际标准的制定,对促进全球水产加工业健康发展和推动水产品国际贸易具有重要意义。今年秘书处重点开展贝类中麻痹性贝毒(PSTs)检测方法及速冻裹衣水产制品ISO国际标准研制工作,通过国内外产业调研、标准比对与方法验证,完成了质量参数控制方法的建立与优化研究,确立标准主要技术内容,以期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统一规范的评价体系。

20232月,项目组收集和对比分析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美国、欧盟和中国等关于速冻裹衣水产制品和贝类中PSTs检测方法标准,起草完成了标准草案,获得稳定可控的14PSTs毒素组分基体标物,系统研究速冻裹衣水产制品加工工艺与质量控制关键参数的相关性,研究不同加工工艺对速冻裹衣水产制品主要质量参数的影响,起草完成了2项标准草案,并广泛征求的WG24WG27国际工作组专家的意见。310日,根据ISO/TC34/SC6 秘书处工作安排,组织召开WG27WG24工作组国际研讨会,国内外工作组专家对2项国际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初步达成共识,与会专家逐项讨论了标准草案,经过深入讨论,提出了编辑性修改意见,并对后续工作进行了展望,会后形成会议报告、会议纪要和标准工作组草案,提交至ISO/TC34/SC6委员会审议。322日,参加了 ISO/TC34/SC626届年会,汇报了2项国际标准的进展情况,并对关键技术内容展开深入讨论和交流,会后根据法国、美国、俄罗斯等专家意见修改标准文本。810~910日,WG27WG27发起了ISO/AWI 17648 草案投票,2项标准均成功推进至委员会草案(CD)阶段。

4、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密切跟踪水产品加工领域国际标准制修订进展

1116日,秘书处应邀参加了中俄标准、计量、合格评定与检验监管常设工作组农业和食品标准化分组第四次会议。介绍了中国水产品领域标准情况,与水产品相关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清单,重点介绍了水产品质量标准、加工技术规范以及水产品中特征性成分的检测方法国家标准清单。俄方介绍了相关水产品标准的情况。双方表示将交换双方关注的水产品领域的标准文本,初步商议在该领域开展标准比对和互认工作。

四、2023年度,本检验检测机构的突出成绩、先进事迹,以及为质量提升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战略、双创活动等提供技术支撑的典型案例(选报)

2023年国家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在黄海水产研究所的领导下,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展现了黄海所人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1、高质量助力当地水产品质量安全

2023年,中心通过竞争性磋商的招标方式,参与了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项目。全年共完成监督抽查样品检测176批次。

2023年中心共参加农业农村部、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以及CNAS认可的能力验证提供者实施的验证活动9次,其中农业农村部3次、山东省农业农村厅1次、实验室认可PT组织单位5次,共计20个样品、30个检测参数、10个检测方法标准、52次检测项次,所有参数均一次性通过考核。通过参与当地政府水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及时掌握生产领域的产品质量动态,助力了山东省、青岛市百姓餐桌食品安全保障。另一方面,招标的顺利实施,也提升了中心在委托行业竞争中的力量。

2、高效创新,在科研工作中实现多项新突破

中心全体同事齐心协力、相互帮助,高质量完成全部科研任务并取得新突破。本年度共发表文章37篇,其中SCI收录20篇(JCR一区11篇),EI收录2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4项;发布行业标准2项,其他标准1项。

中心围绕贝类产品中食源性微生物、贝类毒素,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有害重金属元素等四大环境危害物,从重点产区出发,摸清了目标产品中环境危害物的由环境到产品中的传递路径,明晰了消费风险形成的地区、季节和品种差异并阐明环境相关性及特征驱动因子;利用多组学关联解析技术,从分子通道水平阐释了贝类中特征风险的内源形成及调控机制,发现了贝类对不同危害物的蓄积代谢、生物转化及分子调控的差异性,发掘出特征调控分子并阐释其调控机制;创新阐释了腐殖酸对有机污染物复合污染的蓄积分布的影响,发现了腐殖酸可降低贝类对目标危害物的消除速率从而增加残留风险。阐释了贝类中关键环境危害物风险形成机制,实现了目标危害物风险的全链条、分子化阐释能力,明确了关键风险形成路径、分子通路及相关调控机制。发表SCI论文10篇,其中JCR17篇。

中心构建了涵盖贝类游离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风味的“多维”靶向精准检测技术和评价方法。基于富含营养素指数评价方法、氨基酸和脂肪酸得分、TAVEUC呈味评价方法以及主成分评价模型,综合“营养、健康、美味、安全”四位一体的评价原则,实现了对不同品种、产地和季节贝类样品的全方位营养品质评价,为贝类产品分等分级和产业升级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基于稳定同位素分析结合可解释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贻贝的产地追溯技术,实现了贻贝产地的精准鉴别,并从全局与局部视角揭示了模型的决策过程,极大程度上提升了终端用户的信心。上述研究建立了贝类营养组分的多维靶向精准分析技术,创制了贝类营养品质的四位一体评价模型,构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优势水产品产地溯源保护技术。发表SCI论文4篇,其中JCR12篇,JCR22篇。

3、参与行业工作、制定学科发展战略规划的同时,也准确把握并配套研究室的总体布局和学科发展方向。

立足水产品质量与安全,充分发挥研究室多名人员在国家、部、院等学术组织任职的优势和地位,充分发挥学科交叉特点,创新地提出以危害物为切入点、兼顾生物属性及生境特性,且贯穿产业生产全链条的研究理念,聚焦变化规律、危害机理、调控机制、蓄积特性、品质形成过程5大科学问题,围绕检测技术、监控技术、风险评估、标准法规、形成机理5大研究方向,不断引领行业本领域科技创新工作;针对药物残留、生物毒素、有害重金属、持久性污染物、病原微生物、非法添加物和惨杂使假6大危害因子开展研究工作,与重点研究领域完全吻合,与国家需求高度契合;同时针对产业发展需求,近年来拓展了水产品营养品质评价研究,形成了同步开展安全和质量两大维度的研究架构,进一步优化了质检室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所制定的学科发展规划与研究所发展规划高度一致,且完全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及本领域国际科技创新活动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