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浓情端午 虾粽飘香

——追记美食背后中国对虾繁育和育种的一些科研成果

日期:2020-06-25 23:26    作者:办公室    来源:     打印    加大 减小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又是一年端午节,麦浪翻飞,粽叶飘香,古风流长。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和丰厚的文化韵味,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五素绳等礼俗活动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粽子又称“角黍”、“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端午节的粽子口味多种多样,青岛海边城市“发明”的虾仁粽子是一种比较新鲜的做法。下面来介绍下虾仁粽子的做法。

材料准备:

大虾、糯米、粽叶、绳子

方法步骤:

1、提前一天把粽子叶泡好,糯米泡好,大虾剥虾仁,根据个人口味用调料腌制。

2、把粽叶折成三角形,然后收紧压实。

3、在三角形底端先放入一些糯米,再放入腌制好的虾仁,再放入糯米填充。

4、顺时针方向把粽子用绳子缠起捆扎。

在制作我们今天这个海洋特色的虾仁粽子过程中有一个重要食材的来源就是对虾。说起对虾,很多人都知道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有一位“对虾”院士—赵法箴。赵法箴院士长期致力于海水养殖理论与技术的研究,阐明了中国对虾早期发育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为突破对虾全人工育苗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以赵法箴院士为代表的科研团队,阐明了中国对虾早期发育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为突破对虾全人工育苗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实现了高效、稳定、大批量苗种的生产,为我国对虾养殖种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提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对虾养殖生产工艺,推动了对虾养殖产业的发展,该成果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我国成为世界对虾养殖第一大国做出重大贡献。

针对限制我国对虾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如苗种生产不稳定、抗逆性差、性状退化严重等问题,黄海水产研究所培育出“黄海1号”中国对虾养殖新品种。“黄海1号”是我国第一个人工选育成功的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2006年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主导推广品种,在山东、河北、江苏等北方沿海大面积推广养殖,深受养殖业者的欢迎和好评。研究成果“中国对虾‘黄海1号’新品种及其健康养殖技术体系”获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继中国对虾“黄海1号”的选育成功后,黄海水产研究所相继选育出“黄海2号”“黄海3号”“黄海5号”等对虾新品种。

https://www.cafs.ac.cn/__local/A/4D/3B/7E925FDE36CD890693064FF0946_80B178BF_227D8.jpg

中国对虾“黄海1号”

中国对虾“黄海2号”。采用群体、家系与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经10代连续选育获得的品种。该品种生长速度快,收获体重比未经选育的野生种提高30%以上,适合大规格商品虾的养殖;具有明显的抗病性,表现为不发病、染病后死亡慢等特点,染病死亡时间延长10%以上;驯化特征明显,游动慢、不易受惊、养殖存活率高。该品种适宜在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及辽宁等海水养殖区养殖。

http://www.ysfri.ac.cn/_mediafile/ysfri/6359590038104685367691860.jpg

中国对虾“黄海2号”

中国对虾“黄海3号”。该品种是以2006年中国对虾“黄海l号”保种群体及从渤海海洲湾、莱州湾收集的2个野生中国对虾群体构建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技术,以耐氨氮胁迫能力和生长速度为选育指标,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培育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中国对虾商品苗种相比,仔虾I期成活率提高21.2%;6月龄池塘养殖成活率提高15.2%,平均体重提高11.8%,规格整齐。适宜在我国江苏及以北沿海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

https://www.cafs.ac.cn/__local/6/31/AF/E5F3E0291C1382159B02F266063_6B510C70_2D1B.jpg

中国对虾“黄海3号”

中国对虾“黄海5号”。该品种是以2009年分别从山东海阳、日照附近海域、朝鲜半岛西海岸野生群体和中国对虾“黄海2号”(GS-01-002-2008)群体中收集挑选的1200尾个体为基础群体,以抗病性和生长速度为目标性状,采用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经连续6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中国对虾相比,白斑综合征病毒抗性平均提高30.1%,生长速度平均提高26.5%。适宜在浙江及以北人工可控的海水中养殖。

http://www.shuichan.cc/upload/news/n2018103109110418.jpg

中国对虾“黄海5号”

食粽遥思,纳福迎祥。一种民族精神,一段悠久历史,使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在岁月的长河里绵延不绝,弥足珍贵!在享受传统美食的同时,学习传递食材背后的科研故事,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映射,供我们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