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2025年双碳助力青岛渔/林业高质量发展学术沙龙”在黄海所举办

日期:2025-11-04 09:19    作者:生态室    来源:     打印    加大 减小

10月26日,由青岛市生态学会主办的“2025年双碳助力青岛渔/林业高质量发展学术沙龙”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举办。沙龙由青岛市生态学会秘书长、黄海所毛玉泽研究员主持,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市园林和林业综合服务中心、黄海所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叶乃好副所长代表黄海所对沙龙的举办表示祝贺。他指出,海洋与森林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生态系统与碳汇资源,青岛作为海洋特色鲜明的城市,推动“双碳”战略与渔业、林业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绿色转型,既是重要课题,也是发展机遇。他介绍,黄海所在唐启升院士的引领下,长期致力于渔业碳汇研究,尤其在贝藻碳汇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并强调实现“双碳”目标需加强跨学科协作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期待本次沙龙能够凝聚共识、汇聚智慧,为青岛乃至全国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毛玉泽秘书长介绍了国家层面海洋碳汇的政策进展,并通报了今年10月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组织的专家研讨会情况。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渔业碳汇是海洋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须加快建立科学统一的核算标准与技术路径。

本次沙龙,唐启升院士委托学会作了《渔业碳汇与碳汇渔业定义及其相关问题的辨析》报告,系统阐述了渔业碳汇的功能、增汇路径及水生植物的核心作用,解析了藻类养殖、滤食性贝类/鱼类养殖、渔业生物资源捕捞增殖等过程中碳的“移出与储存”机制,并提出推动碳汇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唐启升院士提出的群体碳收支模型为碳汇渔业理论与应用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黄海所毛玉泽研究员、李加琦副研究员及中国海洋大学泮淼军博士分别围绕渔业碳汇研究进展、贝类碳汇功能机制、滤食性贝类养殖对海洋二氧化碳的去除效应等方面,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与技术进展。与会专家围绕三个专题报告,聚焦贝类与藻类养殖碳汇形成过程、贝壳钙化—溶解平衡机制、贝类碳汇与养殖容量耦合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会议还系统梳理了渔业碳汇核算标准与体系建设情况。

本次沙龙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渔业与林业碳汇理念与方法的交叉融合,也为推动青岛渔/林业绿色低碳发展和“双碳”目标落地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