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辽宁省主要通过底播增殖、海上立体养殖、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等途径建设海洋牧场。
浅海底播增殖。2016年,辽宁省浅海底播增殖面积785.5万亩,全年累计投放海参、鲍鱼、虾夷扇贝、魁蚶、毛蚶、杂色蛤、中国蛤蜊等品种2000亿粒(头)以上,底播产量达145.3万吨。
海上立体养殖。到2016年底,全省深水网箱养殖53.7万立方米,筏式养殖92.4万亩,吊笼养殖12.6万亩,普通网箱88.1万平方米,主要养殖虾夷扇贝、鲍鱼、牡蛎、海参等海珍品,年产量101.5万吨。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辽宁省早在1985年率先在黄海北部开展了中国对虾的增殖放流。“十二五”时期,全省增殖放流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增殖放流规模不断扩大,放流品种不断增加。放流品种由单一的中国对虾增加到鱼、虾、蟹、贝、海蜇、沙蚕等六大类15个品种以及鲢鳙等淡水种类;放流区域由黄海北部拓展到辽东湾和辽河、大凌河、鸭绿江三大流域以及省内大型水库;放流规模由平均每年2亿尾~3亿尾扩大到2015年的82.6亿个单位。“十二五”期间,全省在近海渔场和内陆水域放流区域共投放水生生物健康苗种518.11亿个单位,投入增殖放流资金4.12亿元。2016年全省共投入近海渔业增殖放流资金6671.7万元,投放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车虾、褐牙鲆等各种海水游动性品种58.1亿个单位。
建设人工鱼礁示范区。2008年,辽宁省全面启动人工鱼礁示范区建设工作。至2016年,投入资金9172万元(其中,中央7440万元、地方600万元、企业1132万元),先后在丹东、锦州、盘锦、葫芦岛市建设人工鱼礁示范区16期,共投放各类人工鱼礁33323座187296空立方米,形成礁区面积50476亩。
主要采取的措施,一是科学布局,规划先行。根据《辽宁省现代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11~2020年)》,十年内全省实施“1586工程”。即:围绕一个现代海洋牧场建设中心,实现科技先导、资源修复、养海牧渔、种质保护、环境改善等五大功能,建设八个核心区,实施苗种基础设施建设、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建设、近海生态立体增养殖、近岸综合养殖开发、海洋牧场关键技术研究等六大类项目,全面打造辽宁省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新格局。
二是建章立制,提供保障。2006年,印发了《辽宁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管理办法》,建立增殖放流供苗招标制度、公证公示制度、苗种检验检疫制度、现场验收制度等四项制度,同时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技术规程。2016年,出台了休闲渔船管理规定。
辽宁省于2013年出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推进海洋牧场建设”的任务,并明确要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筹措资金,重点支持海洋牧场建设、现代水产种业、现代渔业园区和示范基地等工程建设”。
三是科技引领,创新驱动。2006年,依托大连海洋大学建立了辽宁省海洋牧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是我国第一个有关海洋牧场建设工程技术的研究中心。其中,海洋牧场建设方法及人工鱼礁技术、海珍品的增殖技术以及鱼类行为驯化技术及其设备开发等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中心建立后已争取国家、省部委重大科技项目20余项。2014年组建了现代海洋牧场工程技术创新团队。2012年至今,辽宁省海洋牧场研发团队已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三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金490万元。2011年~2013年,辽宁省科技厅启动了“辽宁近海鱼类资源养护型海洋牧场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投入项目资金250万元,有力推动了海洋牧场工作的研究和深入开展。2016年4月,中国水产学会在大连海洋大学成立了海洋牧场研究会,标志着辽宁省海洋牧场建设进入科技引领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