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渔业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渔业动态 - 正文

我科学家在西太平洋海洋环流研究中取得多项成果

日期:2018-06-15 08:56    作者:    来源:中国海洋报     打印    加大 减小

在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作为我国发起的第一个海洋领域大型国际合作计划——“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国际合作计划,到目前已开展8年,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科学进展。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说:“共有40余位科学家直接参与了计划的相关调查研究,其中20位为中国科学家,并发挥着主导作用。截至目前,在对西北太平洋的观测研究中,中国的贡献占到一半左右。尤其是在西太平洋海洋环流的结构和变异课题研究上,我们取得的成果比其他国家明显占先。”

记者了解到,我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还包括,发现并命名了北赤道逆流下的北赤道次表层逆流,揭示了菲律宾以东潜流的季节内变化和机制等。多项研究成果在《自然》等杂志发表,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山东省科学与技术最高奖等。

在近日召开的第三届“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国际开放科学大会上,该计划发起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敦欣介绍,西太平洋海洋环流深海潜标阵列建设至今,建成了由近30套潜标组成的西太平洋主要环流系统全覆盖的首个深海潜标科学观测网,并具备了数据实时传输的能力。

“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国际合作计划为何选择西太平洋作为研究对象?胡敦欣表示,西太平洋气候系统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西太平洋暖池是全球最大的海水温度最高的洋区,对全球特别是东亚地区气候系统和社会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西太平洋向来是国际合作调查研究的热点海域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美国就曾牵头发起和组织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计划和世界大洋环流实验计划,针对热带西太平洋环流进行了一系列大型调查研究。

王凡说,作为国际合作调查研究的热点海域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对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了解并不完全,对低纬度西边界流的变异规律知之甚少。海上现场观测数据的缺乏,严重阻碍了对副热带—热带水热交换以及它们在热带海洋-大气环流的10年或更长时间变化中作用的了解。

“西太平洋在全球及区域气候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厄尔尼诺、季风、热带气旋、暖池等。”胡敦欣说,未来5年~10年,拟将“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研究拓展至整个热带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海域,以印度洋—太平洋交汇区多圈层相互作用为核心开展合作调查研究,涵盖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海气相互作用、板块构造运动与西太平洋暖池形成、交汇区生物多样性等多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