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渔业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渔业动态 - 正文

海洋人见证海洋事业发展

日期:2019-10-14 10:01    作者:    来源:中国海洋报     打印    加大 减小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的海洋事业伴随国家的强盛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国庆前夕,记者采访了多位海洋工作者,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海洋事业的发展历程。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刘建强:海洋卫星 从“零的突破”到系列升空

作为我国海洋卫星工程的参与者,我亲身经历了我国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与应用服务的全过程,见证了我国海洋卫星事业令人振奋的发展与变迁。

1989年,我入职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开发接收与处理美国、日本气象卫星数据的软件。当时,在海洋应用研究中,我们采用的全是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欧洲的卫星遥感资料。

1994年,我被选派到海洋卫星专家论证组工作,与同事们一同调研国内外海洋卫星发展现状,进行仿真计算分析,顺利完成了海洋水色卫星用户需求论证,并确定了海洋水色卫星技术指标。1997年,海洋水色卫星获得立项批复,开启了我国海洋卫星发展新征程。1999年,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获批立项。我被任命为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负责海洋卫星星地一体化工程建设与应用服务,以及海洋卫星及卫星海洋应用规划论证。

放眼全球,当前世界沿海各国认识和开发海洋的力度逐步加大,对于海洋遥感的信息需求迫切,定量化应用水平迅速提高。海洋卫星遥感已进入系列化、业务化、商业化发展阶段。

如今,我国海洋水色卫星系列已发射了海洋一号A、B、C三颗卫星,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系列已发射了海洋二号A、B卫星,海洋监测监视卫星发射了高分三号卫星,在国际合作方面发射了中法海洋卫星。经过几代海洋人的不懈努力,我国海洋卫星实现了从零的突破到多型号系列化、从单一要素向多要素同步探测、从试验应用向业务应用的跨越。

近年来,我们还先后建成了北京、三亚、牡丹江地面站和“雪龙”船载遥感系统及海洋卫星数据处理中心。海洋卫星星地一体化运行体系日趋完善,每天获取的海洋要素包括海洋水色、海面温度场、海面风场、海面高度场、船舶位置信息及海岛、海岸带环境信息等,海洋卫星数据已广泛应用于海洋防灾减灾、资源开发、环境监测与保护等主体业务。

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进取,统筹协调,确保质量,使卫星好用、实用,严格履行自然资源部“两统一”职责,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信息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研究中心党总支书记、副主任张学雷:海洋科研 从跟跑学习到自主创新

1991年我就读中国海洋大学,开始接触大海。毕业后在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一直从事海洋科研工作。这期间,我国海洋科技取得了飞速发展。

20多年前,我国的海洋科研仪器均依靠进口。那时候,我们千方百计争取和发达国家合作,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现如今,无论是研发实验、还是野外海上作业,都已经采用了我国自主设备和技术。我国主要海洋科研机构都有了国产现代科考船,海洋科研从近岸浅海,拓展到了深远海和南北两极。我们还帮助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展海洋观测,提升相关地区的海洋防灾减灾能力,为全球海洋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近30年来,我见证了万千海洋人不变的初心和信念,他们甘愿牺牲、孜孜不倦、求实创新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奋进。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今后我将继续投身于祖国海洋事业的宏伟征途,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力量。

自然资源部东海局退休职工张华明:大洋调查 从设备老旧到全新研发

1982年我大学毕业入职自然资源部东海局直到退休。1983年,我参加了我国首次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当时的海洋调查设备非常落后,我们自己不能制造,也买不起先进国家的设备。如今,我国不仅有水下摄像系统、电视抓斗和各种取样器、传感器,还配备有缆、无缆和载人水下机器人,海洋资源调查取得了重大成就。

截至2019年,我国在国际海底不仅获得两块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还获得了一块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和一块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

“国家强,民族盛,大家才会好。”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衷心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数据管理中心主任杨锦坤:海洋信息 从手工记录到实时更新

作为一名海洋大数据管理应用研发人员,我切实感受到了我国海洋信息工作取得的长足进步。

1958年,我国实施了第一次全国性海洋综合调查,随后我国逐步开展海洋站观测、海洋断面调查、海洋浮标观测等,组织实施了我国近海、西太平洋乃至极地、大洋等专项调查,并全面开展了管辖海域海洋综合管理。

海洋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海洋信息采集从人工观测和纸质记录,发展到仪器自动测量和软件提取。数据时效从定时生产,发展到全天候分钟级实时更新。信息报送从离线纸质汇交,发展到卫星通信和在线传输。数据处理从演算纸推算和纸带打孔,发展到计算机精细化复杂算法和高时效全要素高性能计算。信息管理从传统的档案式存储,发展到综合数据库、分布式集群和大数据云平台。数据服务从简单的单一数据分析,发展到多源多模态海洋大数据融合应用和综合保障。

新时代,我将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不负使命,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发挥应有作用。

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退休高级工程师秦嗣仁:标准计量 从白手起家到赶超一流

40年来,我国的海洋标准计量工作突飞猛进。1974年,我参与研发的我国第一台颠倒温度表检定设备面世。1975年,我们承担的第一个进口仪器设备检定任务是验收进口的250支开、闭端颠倒温度表。利用新研制的设备,我们检测发现了这批进口设备有2/3不合格。检定结果成为该批设备成功索赔的最重要依据,为国家避免了损失。

上世纪80年代,我们自主研发了温盐深检测设备,随后又建立起一系列标准,为出海科学调查提供了基础保障。

我国的海洋标准计量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温度、盐度等领域已经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每每回忆起这些,我感到非常欣慰也非常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