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城市特色和最大的本土优势,也是青岛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优势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3月8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和同年6月在山东考察时,两次强调指出,山东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三年来,青岛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略海洋重要论述和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发起经略海洋攻势,聚力打好海洋产业、海洋港口、海洋科技、对外开放、海洋生态、海洋文化六场硬仗,海洋港口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迅速提升、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海洋生态环境更加绿色美丽,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经济年均增速达到13.3%。
今年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全体会议时,细数青岛经略海洋的优势,就发展海洋经济单独发声,态度鲜明地表达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迫切心情。
3月8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青岛市政协主席杨军提出了《关于支持青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提案》。杨军建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等国家部委支持青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底气十足。
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凸显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作用
青岛依海而生、依港而兴,海洋港口优势明显。三年来,青岛航运中心建设步伐逐步加快。2019年,山东港口集团在青岛挂牌成立,青岛港在A股上市。全球领先集装箱自动化码头建成投产,生产效率位列沿海集装箱港口第一位。疫情条件下,全市港口实现货物吞吐量6.05亿吨,同比增长4.9%;集装箱吞吐量220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4.8%,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均居全国第5位。“十三五”期间青岛港年均分别增长3.8%和4.8%。
近年来,青岛作为“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获批建设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国家开放平台,设立欧亚班列青岛运营中心,集疏运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20年底,青岛港已开辟海上航线178条,航线数量和密度稳居我国北方港口第一位;海铁联运箱量完成165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9.6%,位居全国第一。青岛市成功获批生产服务型(港口型)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与此同时,青岛加快国际邮轮母港区加快建设,同步推进产业导入和区域开发,引进船舶管理、航运保险、航运交易、海事律所等高端航运服务机构。截至目前,落地项目已达36个,投资规模达620亿元。
今年,在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上,青岛将加快华能码头二期、大唐码头二期、LNG码头三期、泛亚码头等项目建设,大力拓展原油混兑、矿石保税混配等新业态规模,提升大宗商品交易服务能力。加快国际邮轮母港区开发建设,推动中国(青岛)RCEP国际博览中心、国际航运金融中心等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实现港城融合、产城共兴。
构建特色海洋产业体系发展高质量海洋经济
海洋赋予了青岛丰富的资源,发展海洋产业得天独厚。“青岛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817公里,海域面积达12240平方公里,比陆域面积多
1000平方公里,海域盛产鱼虾贝以及海带、紫菜等,可利用渔业资源达110万吨以上,被评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全体会议上,赵豪志讲起青岛的海洋产业优势,如数家珍。
近年来,青岛市现代渔业持续提升。成功获批全国第一个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全球首艘10万吨级游弋式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1号”签约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增至16处,约占全国1/9。全市水产品年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
作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青岛拥有国家统计的20个海洋产业和重点打造的7个海洋产业集群。在海洋制造业方面,青岛诞生了多个世界最大、中国第一的海洋工程装备,全球最大40万吨新型矿砂船、世界最大吨位“海上石油工厂”P70等世界顶级产品建成交付。
在海洋医药方面,青岛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建成海洋多(寡)糖工程药物、现代海洋药物、现代海洋中药等6个产品研发平台,管华诗院士团队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海洋药物"GV-971"成功上市、在研抗肿瘤药物BG136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在海洋服务业方面,青岛组建了总规模110亿元的三只海洋产业基金。浦发银行、青岛银行均成立了海洋经济金融服务事业部,提供各类融资支持超过200亿元。青岛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海洋节、凤凰岛(金沙滩)艺术节、青岛国际啤酒节等海洋节会享誉国内外,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6%以上。
2020年,全市海洋领域新签约项目102个,计划总投资2295亿元,其中,200亿元以上项目3个,总投资额、项目数较2019年分别增长46.6%、12.1%。涉“蓝”招商引资,让青岛补齐短板,构建起更加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今年,在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上,青岛将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级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和水产种苗研发中试基地。大力发展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业,深入实施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争取国家海水淡化规模化示范试点落地青岛。加快恒大水世界、崂山沙港湾、海洋产品展示中心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广发银行青岛分行等金融机构落地,争取设立蓝色金融研究院(青岛)。
打造美丽海洋推进海洋生态修复
近日发布的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美丽海湾建设,落实胶州湾保护条例,大幅提高唐岛湾、灵山湾、崂山湾、鳌山湾等海域的公众亲海体验度,加强丁字湾等生态脆弱敏感、自净能力弱的海域生态环境整治,构筑水清滩净、岸绿湾美、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湾群。
事实上,早在2015年,青岛就被国家海洋局评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经略海洋3年来,青岛努力打造“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丽”美丽海洋,扎实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实行最严格的海洋生态保护制度,制定出台《青岛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条例》,构建完善湾长制等各类制度体系,自然岸线保有率已达40%。高质量完成海岸线调查修测试点任务。
海洋生态修复成效显著。实施“蓝色海湾”等生态修复工程,累计整治修复岸线110公里。
持续打好浒苔处置攻坚战,积极争取自然资源部支持开展源头治理,创新实施关口前移、航道外线打捞等措施,海陆清理比例由2015年的1:1提高到2020年的30:1,浒苔上岸量创2008年以来最低。
坚决打击海洋违法行为。实施有奖举报、联合执法、执法全程记录等措施,强化执法力量,丰富执法手段,2020年共查获伏休违规渔船382艘,没收涉渔“三无”船舶157艘,伏季休渔和海上执法管理秩序大幅提升。
今年,青岛将持续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加快推进小岛湾北岸海岸带综合整治项目,完成全市渔港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持续组织开展“中国渔政亮剑”系列专项执法行动,积极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打好浒苔综合治理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