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渔业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渔业动态 - 正文

深耕“五大行动”助力渔业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5-07-21 14:53    作者:    来源:千龙网     打印    加大 减小

山东省把深远海养殖作为主攻方向,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2800多个;内蒙古自治区盐碱水养殖面积达78万亩,渔业产量4.87万吨,产值10.29亿元;江苏省创新集成虾蟹混养、一稻三虾等绿色健康模式20余项,累计推广面积超320万亩;浙江省以“千万工程”理念推进“美丽渔场”建设,全域“治尾水”、全面“优饲料”、全量“减用药”……这些成果仅仅是近年来各地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0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示范推广、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水产养殖用药减量、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水产种业质量提升等“五大行动”以来,有力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国培育“五大行动”骨干场(户)1614个,示范养殖面积960万亩,示范推广水产新品种98个,骨干场(户)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实现全覆盖,养殖尾水实现循环综合利用或达标排放。

生态健康养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山东省寿光市纪都现代农业园区,一套鱼菜共生生态循环系统吸引了来自全国的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代表参观。这套鱼菜共生系统养鱼尾水经过植物吸附、超微过滤、紫外灯除害等环节治理后回流到养殖池,构建起“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水循环系统,还衍生出鱼菇、鱼果等多种模式。

“经过持续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以下简称“水产总站”)站长韩刚表示,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五大行动”实施工作,将其写入《“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和2023年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指导下,水产总站指导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稳步推进实施“五大行动”,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鱼菜共生、近海生态环保网箱养殖等一批集约高效的设施水产养殖模式,以及“三池两坝”、底排污、人工湿地等一批管用、实用的尾水治理模式在各地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福建省投建深远海养殖平台23台,重力式深水网箱5300余口,传统渔排升级改造100多万口;湖北以稻渔模式带动稻虾、稻鳝、稻鳖、稻蟹、稻虾鸭等多种形式的种养模式,面积近900万亩;山东建设万亩级、十万亩级生态养殖基地,创建国家级骨干场(户)88处,示范带动健康养殖面积超150万亩;广西以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模式为重点,建成国家级骨干基地60个,示范推广圆池总数超3万个、252.7万立方米养殖水体;宁夏在缺水的山地、盐碱地推广应用菜棚菜鱼共作生态种养技术,单棚年利润约5万元,效益是单种蔬菜的2倍。

“水产总站指导各地抓住影响尾水治理效果的关键,改造硬件、推广技术、制定标准三管齐下。”韩刚表示,水产总站开展了水产养殖尾水生态治理技术团体标准制定并依托骨干基地开展示范推广,实现精准治理。江苏、河南、吉林、山西、黑龙江、广西、浙江、宁波、安徽等地制定了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技术规程。

水产种业提升夯实产业根基

“这是我们孵化出来第13天的‘邦侬’虾苗,比15天的普通虾苗发育更强壮!”在山东恒兴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育苗池里,比芝麻粒还小的虾苗在强光手电照耀下异常活跃。由他们培育的“快大”“高抗”系列邦侬虾苗,从源头上杜绝感染,具有生长快、产量高的特点,2025年实现60亿尾销售,还实现“北苗南运”新突破。

种业夯实渔业发展的根基,我国首次完成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基本情况普查,调查养殖主体92万余家,普查到水产养殖种质资源857种,有效保存12万余份种质资源遗传材料,发布《国家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种类名录(2023年版)》《国家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状况报告》等重要成果,查清了我国水产种质资源种类数量、区域分布和特征特性,全面摸清了资源家底,为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广东省连续5年举办水产种业博览会,种苗交易量累计达到370亿尾(粒),带动种业上下游投资超15亿元,已从淡水品种养殖拓展为全国性海水养殖品种创新中心,海水鱼苗与养殖产量居全国首位,在全国率先突破南海大黄鱼、黄金鲹、章红鱼、黄唇鱼、巴浪鱼人工繁育技术,在国内首次成功实现黄鳍金枪鱼陆基循环水养殖。

湖南省依托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围绕草鱼、鳜鱼、湘华鲮等9个重点品种,开展多抗高效性状改良及新品种选育联合攻关;浙江实施水产育种重大专项,创新种质(新品系)73个,先后育成推广黄姑鱼“全雌1号”等国家新品种34个;国内“中兴1号”“中兴2号”等南美白对虾新品种相继培育成功,使国产种虾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逐步摆脱进口依赖。

实施“五大行动”,持续推进水产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各地年示范推广98个新品种,推动南美白对虾、虾夷扇贝等重要品种联合育种,探索建立商业化育种新机制,遴选发布121家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审定通过首个金鲳“晨海1号”和克氏原螯虾“盱眙1号”等一批新品种,新品种累计达306个。

提质减损保供助推产业健康发展

“五大行动”开展以来,水产总站积极组织实施全国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和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落实苗种产地检疫制度,开展无规定水生动物疫病苗种场建设,不断夯实水产养殖生物安全基础。

福建省强化大黄鱼配合饲料推广应用,大黄鱼深远海养殖配合饲料使用率达100%。吉林省依据各骨干场(户)不同的养殖模式和河蟹养殖规格,研究制定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试验技术方案。广西将骨干基地设为病害测报点,每年建立10个用药减量试点,采取“百日攻坚”等硬核措施,开展鱼药残留专项整治。重庆市聚焦“一品一策”水产品药物残留攻坚治理,做到精准用药、减量用药,同时强化加州鲈鱼、乌鳢、鳜鱼等品种养殖的技术集成,进一步提高配合饲料幼杂鱼替代率。

目前,水产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已涵盖大菱鲆、花鲈、大黄鱼、石斑鱼、鳜鱼、乌鳢、大口黑鲈、青蟹、梭子蟹、中华绒螯蟹等10种水生动物。

“我们连续多年在全国26个省份开展规范用药科普下乡活动,针对性强、覆盖面广、让群众直接受益,已成为农业农村部‘为农民办实事’的重要载体。”韩刚表示,水产总站健全完善五级测报体系,在全国设置5000余个监测点,每月发布疾病预警信息。目前,全国骨干场(户)水产养殖用药总量持续降低。2024年产地检疫申报点达到2756个,已公布无规定水生动物疫病苗种场19家,为从源头控制病原扩散提供有力支撑。

据统计,“五大行动”开展以来,水产总站累计发布推介重点推广水产养殖品种67个、水产养殖技术48项,渔业新技术38项、新产品13项、新装备20项。各省围绕“五大行动”累计制定技术标准117项。